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报记者 龚梦泽
在锂电池的技术演进中,全固态电池被视为最终形态。凭借着材料企业、设备企业,以及AI科研新范式的强大助力,锂电池产业链各方共同踏上固态电池万亿元级产业征程。
“当前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以能量密度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确保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月15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全行业共性基础材料供应链。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也将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节点锁定在2027年。苗圩表示,尽管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解决技术、工艺和成本的问题。但从当前全球研发进展来看,随着量产技术工艺逐渐成熟,2027年前后全固态电池将实现小批量生产。
技术突破全面提速
凭借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方面的优点,固态电池正引领着电池技术的新一轮革命。目前,多家头部企业寄希望于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建立起自身优势。
2月15日,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首次披露企业战略规划: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已经开始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坚、电芯系统开发以及产线建设。
此外,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已初步打通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搭载昊铂车型;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宣布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重大突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加大全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固态电池专利通过初步审查……随着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态链逐步打通,固态电池正加速从理想照进现实。
产业界的技术突破正与学术界的研发进展形成共振。
欧阳明高在阐述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时预计,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将在2025年至2027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达400瓦时/公斤;第二代产品将在2027年至2030年量产,能量密度提升至500瓦时/公斤;第三代产品则计划于2030年至2035年推出,目标能量密度突破600瓦时/公斤。
这一技术路线的预期与2024年11月份第11届中国(广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行业专家的预测形成呼应,当时即有观点指出固态电池技术进展超出预期,多家企业将在2025年至2027年实现技术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与产业界的热烈反响形成对比,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保持着审慎态度,其至今未发布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仅推出过一款凝聚态电池。
“如果以技术和制造成熟度作为评价体系(1-9打分),公司的全固态电池研发项目目前处于4分的水平,目标是到2027年达到7分至8分的水平,届时将可以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此前坦言,目前全行业谁都不具备量产全固态电池的能力。“2027年能否量产,作为技术人员,我也很难说得准确。”
作为当下最突出的新增变量,大语言模型和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结合,升级研发平台,成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创新与构建的加速器。
“AI时代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欧阳明高告诉记者,全固态电池AI大模型能够提供各类专家智能体与智能设计工具,通过材料体系智能匹配、设计参数、智能选优等服务,电池研发效率可以提升1个至2个数量级,并节省70%至80%的研发费用。
新产品层出不穷
随着2026年至2027年这一关键窗口期的临近,固态电池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市场的强烈需求相互交织,为产业的腾飞提供了充足动力。在这场关乎未来出行与能源存储的变革中,各企业摩拳擦掌,力求占据一席之地。
进入2025年,国内固态电池领域大事不断,新产品层出不穷,产业化持续推进。据孙华军透露,比亚迪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事实上,早在2024年7月份就有行业消息称,比亚迪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启动小规模量产,首批1000台将应用于高端车型示范项目。根据规划,2030年将进入市场推广阶段,预计实现4万台装机量并逐步下探至主流车型;至2033年将迎来快速扩展期,目标装机量提升至12万台。
2月9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发布金钟罩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可达到400瓦时/公斤,满电状态续航超1500公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明确量产时间表:2025年底完成功能样件开发,2026年启动装车验证,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此外,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选择聚合物与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其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瓦时/公斤,体积能量密度达820瓦时/升,计划2026年四季度正式量产;广汽集团则宣布,其采用第三代海绵硅负极与高容量固态正极技术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计划2026年实现装车搭载。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德平表示,自2014年启动研发的全固态电池项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突破关键技术,现阶段正处于原型样机阶段。预计在未来两年至三年,能量密度达400瓦时/公斤的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应用。
“整车厂已经投资固态电池,传统电池企业更不会放弃,电池行业新势力也力图凭借固态电池新赛道重塑电池产业格局。”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材料、设备企业已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本进入到固态电池领域,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周期在快速缩短。
张永伟表示,按照调研情况以及业内专家的共识来看,2027年小批量的固态电池将实现应用。“强调小批量应用不是技术原因,而是‘谁用得起’的原因。起先是豪华车用得起,真正大批量应用还是要跟锂电池一样,在进入降本周期之后。”
搭建联合体进行协同创新
在2027年这个被多重规划标注的时间节点上,业界期待的是中国锂电池产业如何完成从工艺优化者到范式定义者的蜕变。
“从电池的迭代和材料的迭代来说,我们跟国际一流企业在同一水平线上。”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固态电池是一个新的竞争领域,谁能够真正先量产,谁就会占据新的主导权。
孙华军表示,全球全固态电池发展迅速,材料创新、界面优化、安全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是重点,应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在过去一年,产学研、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让我国固态电池在产业化进程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表达了类似看法,他举例称,欧阳明高院士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联合了“政产学研金”各方,搭建全新模式,有效精准开展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攻关、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技术路线和产业政策研究、行业资源整合等关键工作,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生态圈。
王德平建议,固态电池行业应加快标准制定、产业协同,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跨领域工程技术攻关,加大人才培养,实现整个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持续保持我国动力电池的领先地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