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银行鏖战信贷“开门红” 优质资产争夺战开打

  • 文学
  • 2025-02-15 07:59:03
  • 32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2025年以来,银行纷纷发力信贷投放,开启旺季营销。从信贷结构看,对公贷款仍是主力,基建、高技术制造业、绿色金融等领域需求旺盛;在零售贷款方面,消费贷潜力挖掘成为新焦点。

  在“开门红”旺季营销与政府债发行提速的双重支撑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2025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06万亿元,比2024年同期多5833亿元。不过,尽管市场前景广阔,银行仍面临优质资产稀缺与价格战的双重考验。

  信贷投向结构性优化

  某城商行网点主任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开门红”营销,该行将在“开门红”阶段完成全年70%的任务,他个人就面临着40余项指标的考核。

  近期,多家银行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透露了“开门红”阶段的部署。如南京银行(601009.SH)方面称,自2024年四季度起,南京银行便扎实推进2025年旺季项目储备工作。截至目前,南京银行2025年旺季信贷投放情况良好,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增量均优于2024年同期。

  苏州银行(002966.SZ)方面称,截至目前,该行2025年旺季信贷投放情况良好,实现“开门红”较好开局。该行坚持早谋划、早营销、早投放,较早启动旺季“开门红”相关准备工作,项目储备规模超2024年同期水平。该行称,将继续全力推进项目落地,积极拓展市场份额,力争实现“早投放早收益”,为全年信贷规模的稳健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大力推动之下,叠加商业银行“开门红”旺季营销活动,1月份信贷投放保持在较快水平,但人民币贷款的增长速度还受到地方化债以及春节错位等影响。

  在政府债发行和表内贷款的支撑下,中国人民银行2月14日发布数据,1月社融新增7.06万亿元,同比多增5833亿元;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

  从企业部门看,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4.78万亿元,同比多增9200亿元。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分析称,在政策引导下,今年信贷投放继续靠前发力,同时金融机构存在“早投放早收益”需求,带动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移。企业信贷投放结束了此前连续少增的现象,短中长期贷款均出现同比多增。

  “政策支持领域和保障性项目成为‘开门红’投放的重点,发达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投资需求也对信贷投放形成有效支撑。此外,今年春节提前至1月,节前企业支付采购款、供应链和项目进度款结算、员工薪酬奖金发放等用款需求也提前释放。” 民生银行(600016.SH)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从信贷投向来看,信贷投向的结构性优化是2025年的突出特征。中金公司银行团队预计1月新增信贷投向以基建、高技术制造业、绿色贷款等对公贷款为主,“十四五”规划“收官”也可能带来一定信贷需求;预计居民按揭贷款早偿率继续相比2024年同期继续下降,但由于季节性因素环比可能有所上升,对零售贷款投放可能形成压力;短期居民消费贷款(包括信用卡)2024年9—10月短暂反弹后增速继续下行,可能表明居民提前消费需求仍然不强;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对企业中长期贷款可能存在影响。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相较于2024年的情况,今年一季度银行信贷投放更加注重向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倾斜,更加注重挖掘消费贷款的潜力;同时,融资协调机制发挥作用,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力,但是否会反映在一季度末的数据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杭州银行(600926.SH)称,2025年,该行将在稳步提升贷款占比的同时,持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资源向科创、实体制造业等战略性板块予以倾斜。在对公业务方面,从投放的客户结构来看,国有企业仍是该行的重点客户之一,同时杭州银行也在积极提升实体、制造业、科创企业的客户数量和覆盖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分析称,结合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以及可获得的信息来看,与2024年相比,2025年一季度信贷投放更注重结构性优化,从传统制造业和基建转向科技、绿色、普惠等国家战略领域,同时通过精细化服务应对息差缩窄和市场竞争压力。

  从具体结构来看,曾刚认为,银行会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薄弱环节,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支持制造业升级,科技创新与绿色金融成为核心增长点。2025年信贷投放更加关注高端制造业、绿色制造业和智能化转型领域,尤其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引导下,重大基建项目(如交通、能源、水利等)仍是重点,但可能更加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三是普惠小微与乡村振兴持续深化。”

  “另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发展,也是银行近期发力方向。”曾刚介绍称,一是消费贷与以旧换新。在政策提振内需的导向下,银行推出低利率消费贷(部分利率低于3%),并加大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设备更新的支持。与2024年相比,2025年更强调消费场景的细分,例如汽车、家电等领域的消费信贷。二是积极拓展银发经济,作为新增领域,部分银行开始布局养老金融,例如开发针对老年群体的理财、保险产品,并探索养老服务产业链的信贷需求。中泰证券银行业团队指出,目前银行“开门红”信贷储备大部分仍以基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为主。此外,在政策导向下,随着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进一步明确,行业的信用创造主体逐步从城投地产往新兴产业转移,对应这类客户群的融资需求会逐步地提升,是银行未来要发力切入的客户群,该类贷款在过往几年均保持了较高增速,但信贷余额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银行也将会持续加大围绕“五篇大文章”的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优质项目稀缺之困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信贷“开门红”任务完成面临难点。上述城商行网点主任告诉记者,在贷款方面他们网点是二级网点,要完成140万元的授信指标,额度虽然不多,但符合资质的客户却不好找。

  “全国银行都在抢占市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后,利率也下降了,且一家比一家低,对于我们这类小银行而言,打价格战不可持续,竞争压力很大。”某中小银行管理层告诉记者。

  “从目前情况看,优质资产稀缺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商业银行完成信贷投放任务仍然面临较大难度,抢抓优质客户、优质资产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杨海平说。

  董希淼分析称,2025年如果宏观经济加快恢复回升,特别是提振消费的政策加快发力,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有效需求或将得到激发,“资产荒”现象有望进一步缓解。“商业银行应持续发力,特别是中小银行应发挥贴近地方政府、社区和客户的优势,用好决策链条短、决策程序优、决策效率高等特点,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居民客户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挖掘新的增长点,通过量价平衡的方式提升净利息收入。”

  曾刚亦认为,缓解优质资产稀缺的情况存在积极信号。一是政策引导下的重点领域扩张。2025年信贷投放更加聚焦于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信贷需求较为旺盛,能够一定程度上填补优质资产稀缺的情况。二是消费金融回暖。随着内需刺激政策的落地,消费信贷(如新能源汽车、家电、旅游等)需求回升,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优质资产配置机会。三是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吸引了更多信贷资金,成为银行资产配置的新增长点。

  不过,展望2025年整体情况,曾刚认为,2025年银行信贷投放的“资产荒”问题相比此前可能会有所改善,但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尽管重点领域信贷需求增加,但优质项目的数量仍然有限,银行在资产配置上可能面临竞争加剧的压力。同时,风险偏好下降。在经济复苏过程中,金融机构对高风险项目的容忍度较低,导致部分领域的信贷需求难以满足。”

有话要说...